日本政府也要求各个大厂在每年的收益中必须要拿出来一定的比例来赞助公共事业(包括足球)

admin 体育比分 2024-03-08 29 0

  俱乐部到底要不要中性名?

  个人觉得,应该废除中性名,俱乐部必须要有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更长期健康的发展。要想获得企业的投资,必须给予一定的利益。如果说全靠地方财政,那中性名没问题,只要你财政吃得消,就当我没说。

  如果你说要对标欧洲俱乐部,什么利物浦皇马大巴黎,那你倒是把他们全民足球的氛围也复制过来,把他们的足球制度足球文化复制过来。

  cba也是企业冠名的,刚获得2022年度亚冠冠军的浦和红钻就是一个企业名。还是那句话,我们应该尽量学习模仿东亚国家,从技术到文化到整个模式,人不比欧洲差啊。

  首先,俱乐部需要拥有自我造血能力是没有错的,但这个能力和是否中性名并不是划等号的关系,也就是说,俱乐部中性冠名仅仅是俱乐部自我造血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部分还可以包括比赛日收入、赞助招商和俱乐部周边等。

  其次,在国内,由于来自于俱乐部投资人及其招商带来的收入占大头,因此他们的利益优先级是高于球迷的,站在这个角度上讲,中性名实质上是通过去冠名的方式均摊投资人利益和风险的一种手段。但导致目前中性名被诟病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政策退出时间太短,并未给现有股东足够的缓冲期。中性名政策提出后,主要会对俱乐部及其投资人造成两大改变。一是俱乐部商业模式由不再是投资方通过冠名后的广告效益取得其母公司相关商业利益,而是变成以足球产业为核心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二是俱乐部现有股东必许要通过增资扩股及利益的方式吸引投资人分摊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两点暂不说是足球行业中,国内其他行业至少也需要五年才能初步完成,缺乏缓冲期只会让俱乐部难以为继。中性名没有统一标准,个别俱乐部有擦边之嫌。理论上讲,俱乐部名称应与其余公司一样,采取“地方+名称+业务”的格式,但足协并未对此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造成了俱乐部名称缺乏内涵。更要紧的是个别俱乐部通过缩写打擦边球,这样反而会造成部分俱乐部及球迷的不满。

  足协的中性名政策初衷是好的,但细则确实缺乏考虑,让人感觉是把问题直接仓促甩给俱乐部,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必定的不利的。

  说到最后,我认为大家应该理解足球俱乐部应该是一种混合的商业产物,即带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益产品,又是各投资人满足各自本地诉求的利益共同体,而不仅仅是单一企业的外宣窗口,中性名其实可推进此商业产物的形成。因此,既然已迈出了这一步,就应该坚持走下去,否则一来一回的政策变动所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而在此过程中已形成的损失皆因原有政策考虑不周所致,未来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围绕着大方向进行政策修补。

  限制的应该是改名,改名了你直接去低级别联赛从头来。

  至于中性名这个玩意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人家投资人就是把球队当广告牌的。别尽去扯什么欧洲了,足球这个市场本来就是他们一百多年前建立起来的,他们球队的名称就是最大的牌子,你收购可口可乐了也不会给他改名的。

  而中国根本就没这么个氛围,可以说不光中国,整个中华文化圈都没这么个氛围,体育在大家的认知里面就不是个正经职业,这些运动员跟以前唱堂会的戏子没啥区别。你叫我们一家人去看戏乐一下可以,但是你要我家嫡传的儿子去当戏子可不行。在这种环境下,人家投资人请你看堂会你还不让人家冠个名?

  就是不改中性名,这几年房地产一地鸡毛,俱乐部一样完蛋,联赛变这样和改中性名关系不大

  不建议强求“中性”名。

  说到底,现在保留的三家老字号,国安,申花,泰山,追根溯源其实都是现在或曾经的赞助商或者控股企业名。考虑到中国足球联赛是拔苗助长式的职业化,足球本身很难支持俱乐部的营收,需要企业赞助,那么允许企业冠名,通过联赛给企业打广告,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频繁更名也确实不应该鼓励,但是不能一禁了之,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譬如上次更名后五年内更名,下赛季积分扣六分之类,对于中游俱乐部也许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志在成绩的老牌俱乐部,影响还是很大的,而这些俱乐部恰恰是一个联赛最主要的支柱,他们在考虑更名的时候一定会慎之又慎,而如果球队真到了揭不开锅,快解散的地步,也可以考虑用罚分冠名的方式吸引新投资。

  是不是先搞清楚,陈戌源时代提出的“中性名”,与现在大家讨论的这个“中性名”,与五大联赛的“中性名”,还有以前日韩联赛的“中性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

  从长远看,俱乐部使用中性名当然是好事,一来有球队品牌知名度,二来可以培养一批,一代甚至几代球迷群体,形成坚强有力的纽带。任凭时代变迁,球迷永远是俱乐部的球迷,而不是某个企业,某个投资人的球迷。

  就像德甲的拜仁慕尼黑,成立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就像西甲的皇家马德里已有121年历史,巴塞罗那已有124年的历史;就像英超的曼联已有145年的历史。

  这些豪门球队经过百年的发展,都已成为各自国家足球联赛的名片,也备受全世界球迷追捧!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这些百年豪门在成立之初,都是由当地的工人所成立,只是由于兴趣和爱好,打发业余时间,并没有打职业联赛的压迫感。

  所以对目前的中超联赛,也并无借鉴之处!

  如果真要推进球队“中性名”的改革,可以参照和借鉴的是隔壁的日本联赛。

  日本足球联赛成立之初,都是由大厂牵头组队,冠以企业之名,招募选手进行日常训练,而后进行“捉对厮杀”。比如浦和红钻曾经是三菱重工的厂队,大阪钢巴曾经是松下的厂队,广岛三箭曾经是东洋重工的厂队,柏太阳神曾经是日立的厂队等等。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日本的经济消失了三十年。日本足协在国内经济低迷之时,为了保证俱乐部的存活不受企业的兴衰所影响,所以开始实行中性化命名!

  日本制定中性名政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日本球迷文化,而是要面向全社会打开投资的大门,吸引更多的投资,让俱乐部的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以帮助俱乐部度过难关!

  重点来了!球队虽然冠以中性名,但俱乐部并不是完全放弃企业投资!财力雄厚的企业依旧可以给俱乐部投资,赞助球队和周边产品来给自己打广告。同时,日本政府也要求各个大厂在每年的收益中必须要拿出来一定的比例来赞助公共事业(包括足球)。

  所以日本足球的中性名,实在特定的;历史潮流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俱乐部渡过难关,其次才是培养了当地的球迷文化!

  回过头看中超联赛的中性名改革,像是一场闹剧,像是足协主席个人权力的彰显和敛财的工具!

  陈戌源的“中性名”政策推出之时,正值疫情肆虐,各家俱乐部举步维艰之时。企业投资却不能冠名,失去了做广告的机会,也失去了赚钱的机会。没有收益,谁愿意搞足球?加之限薪令和限制外援的条款出现,无疑增加了各个俱乐部的运营风险,也是压垮各支俱乐部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戌源总在说做足球就是在做公益,但是他自己呢?借此机会疯狂敛财,最终成为阶下囚!

  没有了企业赞助,有多达三十只球队被迫解散。留下来的球队不得不接受改名的命运。广州恒大改为广州队,广州富力改为广州城,河南建业改为河南嵩山龙门(现在改成了河南队)。

  当然,有几支球队的名字依旧保持原貌,比如北京国安,上海申花,长春亚泰。

  最不可思议的是上海上港改成了上海海港,这名字改的,和没改一样。

  所以一场改名游戏下来,有的解散了,有的改名了,有的不改了,有的......

  客观讲,球队改中性名到底好不好,我认为是好的!

  就拿河南建业来说。

  老胡养了这支球队26年,其间从未换过投资人,我们都说自己是河南队的球迷。

  直到2020年,被逼着改了名,叫洛阳龙门,彷佛一瞬间,我就再也不是河南队球迷了!怎么喊,怎么别扭。虽然后面改成了河南嵩山龙门,但依旧不是那个味儿!

  2023年,改名的事儿终于尘埃落定,叫河南队!也行,最起码还是自己的球队,还是咱们这波球迷!主场还是在郑州,还在航海体育场。就算搬去奥体中心,也比去其他城市强!

  亏的,只有老胡,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养了将近三十年的孩子,转手送人了!

  更讽刺的是,年初,新一届足协出台了新政策:废除中性名!

  且看后面怎么玩儿吧!

日本政府也要求各个大厂在每年的收益中必须要拿出来一定的比例来赞助公共事业(包括足球)

日本政府也要求各个大厂在每年的收益中必须要拿出来一定的比例来赞助公共事业(包括足球)

评论